莫兰特个人简介_莫兰特近照
1.彧中简介
2.中枢简介
3.神关简介
4.耳前角下简介
5.橛骨简介
6.灵墟简介
7.大巨简介
8.天井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天泉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天泉穴的定位 9 天泉穴的取法 10 天泉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天泉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天泉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天泉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特效 *** 17 天泉穴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泉 1 拼音
tiān quán
2 英文参考Tiānquán PC2 [中国针灸学词典]
tiānquá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C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天泉 汉语拼音 Tianquan 罗马拼音 Tienchuan 美国英译名 Celestial Spring 各
国
代
号 中国 PC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MC2 富耶氏 德国 MH2 英国 Cx2 美国 EH2
天泉为经穴名(Tiānquán PC2)[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天温[2]。属手厥阴心包经[1]。天即天空,泉即泉水,源于天池的经气由此向下,如同泉水从天而下,故名天泉[1]。天泉穴主要用于心肺、胸胁疾患等:如心痛,心内膜炎,心悸,支气管炎,咳逆,胸胁支满,上臂内侧痛及臂神经痛,咳嗽,胸满,胁胀,臂痛,胸胁胀痛,胸痛,胸胁胀满,呃逆,足痛不可以行,胸背及上臂内侧痛,肘中挛急,心绞痛,心动过速,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上臂内侧痛,视力减退等。
4 天泉穴的别名天温(《针灸甲乙经》),天湿(《外台秘要》)。
5 出处《针灸甲乙经》:天泉,一名天温,在曲腋下,去臂二寸,举臂取之。
6 穴名解天即天空,泉即泉水,源于天池的经气由此向下,如同泉水从天而下,故名天泉[1]。
上部为天。泉,水泉。瀑布称为立泉。指经气自上而下,如泉水之来自天上也。本穴上承天池之气,位于上臂,接近手少阴之极泉及手太阴之天府,脉气从胸走手,自上而下也,有如泉源之水溢流而下,因名天泉。或问:臂,何得曰天?答:人有四肢,犹屋有四柱,本穴在柱之上端,故名之以“天”也。[3]
7 所属部位上臂[4]
8 天泉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天泉穴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5]。
天泉穴位于臂前区,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伸臂仰掌取穴[1]。
天泉穴位于上臂前面,平腋前纹头下2寸,当肱二头肌长、短二头之间;或于曲泽穴上7寸取穴[2]。
一说在“腋下3寸。”(《针灸大全》)?。
天泉穴在手厥阴心包经中的位置
天泉穴在上臂的位置
天泉穴在上臂的位置
天泉穴在上臂的位置(肌肉)
天泉穴在上臂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9 天泉穴的取法伸臂仰掌,在腋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取穴。
天泉穴位于臂前区,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伸臂仰掌取穴[1]。
伸臂仰掌,腋前皱襞上端与肘横纹上的曲泽连成直线,当肘横纹上7寸处取穴[6]。
天泉穴位于上臂前面,平腋前纹头下2寸,当肱二头肌长、短二头之间;或于曲泽穴上7寸取穴[2]。
快速取穴:伸肘仰掌,腋前纹头直下3横指,在肱二头肌肌腹间隙中,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天泉穴[7]。
10 天泉穴穴位解剖天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二头肌、喙肱肌。有肱动、静脉肌支。为臂内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臂内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富有脂肪组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臂筋膜,入肱二头肌,在肌皮神经的外侧深进喙肱肌,以上两肌由肌皮神经支配。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腱。[1]
皮肤→皮下组织→肱二头肌→喙肱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肌皮神经肌支和肱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臂内侧皮神经,肌皮神经和肱动、静脉肌支[2]。
11 天泉穴的功效与作用天泉穴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脉的功效。
天泉穴有开胸理气、活血化瘀作用[1]。
天泉穴有舒筋活络之功,主治心痛,胁胀,咳嗽,胸壁及上臂内侧痛,多用泻法[3]。
12 天泉穴主治病证天泉穴主要用于心肺、胸胁疾患等:如心痛,心内膜炎,心悸,支气管炎,咳逆,胸胁支满,上臂内侧痛及臂神经痛,咳嗽,胸满,胁胀,臂痛,胸胁胀痛,胸痛,胸胁胀满,呃逆,足痛不可以行,胸背及上臂内侧痛,肘中挛急,心绞痛,心动过速,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上臂内侧痛,视力减退等。
天泉穴主要用于心肺、胸胁疾患等:如心痛、心内膜炎、心悸、支气管炎、咳逆、胸胁支满、上臂内侧痛及臂神经痛等[1]。
天泉穴主治咳嗽,心痛,胸满,胁胀,臂痛等[2]。
天泉穴主治心痛、咳嗽、胸胁胀痛、臂痛[8]。
天泉穴主治心痛,胸痛,心悸,胸胁胀满;咳嗽;呃逆;足痛不可以行,胸背及上臂内侧痛,肘中挛急[6]。
1. 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动过速,心内膜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
3. 其它:支气管炎,上臂内侧痛,视力减退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一般直刺0.5~0.8寸[1][8]。
直刺0.5~1寸[2]。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肩部[6]。
13.2 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天泉穴的配伍天泉穴配内关、中冲治心绞痛[1]。
天泉穴配腕骨治肩臂痛[1]。
天泉配腕骨、阳谷,治肩臂痛[6]。
天泉配内关、中冲,治心绞痛[6]。
天泉配尺泽、乳根,治乳少[6]。
天泉配内关,有活血通脉的作用,主治心悸。
天泉配曲池,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肘臂挛痛。
天泉配期门,有理气活络的作用,主治胸胁胀满。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石水,天泉主之;足不收,痛不可以行,天泉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病,胸胁支满,咳逆,膺背胛间、臂内廉痛。
《针灸大成》:主目不明,恶风寒,心病,胸胁支满,咳逆,膺背胛间、臂内廉痛。
《针方六集》:主咳逆,心胸烦满,胁下支满,臂内廉痛,肘中挛急。
《类经图翼》:主治恶风寒,胸胁痛,支满咳逆,膺背胛臂间痛。
16 特效 ***心脏供血不足者,可每天坚持用中指指腹揉天泉穴,每次1~3分钟[7]。
17 天泉穴研究进展彧中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乳首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乳中穴的定位 8 取法 9 穴位解剖 10 乳中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刺灸法 12 文献摘要 1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乳首 1 拼音
rǔ shǒu
2 概述乳首为乳中的别名,见《普济方》。
穴位 乳中 汉语拼音 Ruzhong 罗马拼音 Juchung 美国英译名 Center of Breast 各国
代
号 中国 ST17 日本 17 法
国 莫兰特氏 E17 富耶氏 德国 M17 英国 S17 美国 St17
乳中为经穴名(Rǔzhōng ST17)[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1]。乳指 *** ,中即正中,穴在 *** 正中,故名乳中[1]。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1]——两 *** 之间作8寸[2]。《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载乳中为十三鬼穴之一[3]。
3 乳首的别名
*** (《圣济总录》),乳首(《普济方》),当乳[4]。
4 出处《针灸甲乙经》:乳中,禁不可刺灸。
5 穴名解乳指 *** ,中即正中,穴在 *** 正中,故名乳中[1]。
乳即 *** 。中,指中央。穴在 *** 正中,故名。[4]
6 所属部位胸[5]
7 乳中穴的定位标准定位:乳中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 *** 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6][7]。
乳中位于胸部, *** 中央[1]。
乳中位于 *** 中央,不针灸,只作胸腹部输穴的定位标志——两 *** 之间作8寸[2]。
乳中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乳中穴的位置
乳中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乳中穴的位置(肌肉)
乳中穴的位置(骨骼、内脏)
8 取法*** 正中央。此穴不针不灸,只作为胸腹部取穴的定位标志。
仰卧位,当 *** 正中取穴[8]。
9 穴位解剖乳中穴下为皮肤、输乳孔、输乳窦、输乳管、腺组织、胸大肌。分布著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 *** 皮肤的神经分布来自锁骨上神经的分支及第3、4、5肋间神经前皮支的 *** 内侧支和外侧皮支的 *** 外侧支。该处皮肤还有汗腺、皮脂腺、平滑肌(以环形纤维为主)。交感神经纤维随外侧动脉和肋间动脉入 *** ,分布于血管、平滑肌及腺组织。
10 乳中穴的功效与作用乳中有调气醒神的作用。
治癫痫俱用灸,治目病则放血。朱丹溪曰:“ *** ,阳明经气所经; *** ,厥阴肝气所经。”故本穴能治目病也。由此推之,治目病可并取光明,调月经可并取日月。但一般为取穴标准,禁忌针灸。[4]
11 刺灸法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定位标志[7][8]。《针灸甲乙经》说:“禁不可针灸,灸剌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疮中有息肉若蚀疮者死。”
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禁刺灸[1]。
不针灸,只作胸腹部输穴的定位标志——两 *** 之间作8寸[2]。
12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刺乳上,中 *** ,为肿根蚀。
《针灸甲乙经》: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疮中有息肉,若蚀疮者死。
中枢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彧中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彧中穴的定位 9 彧中穴的取法 10 彧中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彧中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彧中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彧中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彧中 1 拼音
yù zhōng
2 英文参考Yùzhōng KI26 [中国针灸学词典]
yùzhō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2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2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彧中 汉语拼音 Yuzhong 罗马拼音 Yuchung 美国英译名 Perhap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KI26 日本 26 法
国 莫兰特氏 R26 富耶氏 R26 德国 N26 英国 K26 美国 Ki26
彧中为经穴名(Yùzhōng KI26)[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或中,《医学入门》作域中[2]。属足少阴肾经[1]。彧即文采,中即中间,肺为相傅之官,当有文采,此穴位深部为肺,故名彧中[1]。彧中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咳嗽,气喘,唾血,痰涎壅盛,呃逆,盗汗,胸胁支满,乳痈,紫白癜风,咳嗽,胸胁胀满,不嗜食,现代又多用彧中穴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痛,膈肌痉挛,食欲不振等。
4 彧中穴的别名域中(《医学入门》),或中(《备急千金要方》)。
5 出处《针灸甲乙经》:咳逆上气,涎出多唾,呼吸喘悸,坐卧不安,彧中主之。
6 穴名解彧即文采,中即中间,肺为相傅之官,当有文采,此穴位深部为肺,故名彧中[1]。
彧,繁华茂盛也,同郁。彧彧或郁郁,是茂盛文采貌。中,有方位之义。中,指胸中,又指情志。谓其功能宽胸理气,使胸怀舒畅也。本穴平任脉之华盖,且居“神藏”之上;神明内藏,或乎其中矣,故名之。所治多为痰喘满闷之症,即如外邪病气或于中也。[3]
7 所属部位胸[4]
8 彧中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彧中穴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5]。
彧中穴位于胸部,当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仰卧取穴[1]。
彧中穴位于第一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寸处[2]。
彧中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彧中穴在胸部的位置
彧中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
彧中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
彧中穴在胸部的位置
9 彧中穴的取法仰卧位,在第一肋间隙中,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彧中穴位于胸部,当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仰卧取穴[1]。
仰卧位,胸骨中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当第1肋间隙中取穴[6]。
快速取穴:仰卧,自锁骨下缘垂直向下推1个肋骨,就是第1肋间隙,由前正中线旁开3横指处即是彧中穴[7]。
10 彧中穴穴位解剖彧中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膜、肋间内肌、胸内筋膜。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分布著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锁骨上神经前支,深层为第一肋间神经。皮肤由第一、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锁骨上神经的前支重叠分布。第一肋间结构的动脉供应来自甲状颈干最上肋间动脉的分支,第一肋间动脉。上腔静脉位于右侧第一、二肋间结构前部的后。方左、右侧的肋间结构后方,都有胸膜及肺前缘,不宜深刺。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1]。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分支、胸廓内动脉穿支和胸肩峰动脉锁骨支分布[8]。
布有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及锁骨上神经前支、深层为第一肋间神经;并有第一肋间动、静脉通过[2]。
11 彧中穴的功效与作用彧中穴有开胸清热、止咳化痰的作用[1]。
彧中穴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功效。
彧中穴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之功,主治咳嗽,气喘,痰壅,胸胁胀满,不嗜食[3]。
12 彧中穴主治病证彧中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咳嗽,气喘,唾血,痰涎壅盛,呃逆,盗汗,胸胁支满,乳痈,紫白癜风,咳嗽,胸胁胀满,不嗜食,现代又多用彧中穴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痛,膈肌痉挛,食欲不振等。
彧中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咳嗽、气喘、唾血、痰涎壅盛、呃逆、盗汗、胸胁支满、乳痈、紫白癜风等[1]。
彧中穴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满、不嗜食[8]。
彧中穴主治肺胸病:咳嗽,气喘,胸胁胀满。
现代又多用彧中穴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1]。
彧中穴主治咳嗽,气喘,胸痛,不嗜食等[2]。
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胸膜炎,食欲不振。
13 刺灸法 13.1 刺法一般针刺0.3~0.5寸[1][2]。
斜刺或平刺0.5~0.8寸[6][8],局部酸胀[6]。
注意:彧中穴不宜深刺,以免刺伤肺[6]。
13.2 灸法可灸[1][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 彧中穴的配伍彧中穴配支沟、阳陵泉,有通三焦,清肝胆的作用,主治胁痛,肋间神经痛。
彧中配尺泽、太渊、肺俞,治哮喘[6]。
彧中配内关、膻中、阳陵泉,治胸胁胀满[6]。
15 特效 ***生气或疲累后,胸胁部有时会感到疼痛,而且不断咳嗽,此时可以用拇指指腹点按彧中穴,有助于止痛、定咳、顺气[7]。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涎出多唾,呼吸喘哮,坐卧不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胸胁支满,咳逆喘不能食饮。
《类经图翼》:胸胁支满,多唾,呕吐不食。
神关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中枢穴的定位 8 中枢穴的取法 9 中枢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中枢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中枢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中枢穴的配伍 14 特效 *** 15 文献摘要 16 中枢穴研究进展 16.1 对食管壁的影响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枢 1 拼音
zhōng shū
2 英文参考Zhōngshū GV7 [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sh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中枢 汉语拼音 Zhongshu 罗马拼音 Chungshu 美国英译名 Middle Pivot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富耶氏 德国 LG7 英国 Gv7 美国
中枢为经穴名(Zhōngshū GV7)[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属督脉[1]。中即中间,枢即枢纽,此穴在第十椎下,相当于脊柱中部之枢纽处,故名中枢[1]。中枢穴主要用于脊背、脾胃疾患等:如腰痛脊强,胃脘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黄疸,胃炎,肝炎,胆囊炎,视力减退,腹满,腰脊强痛,胃痛,不欲食,腹胀满,腰背疼痛,不能俯仰,发热恶寒,腰背痛,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等。
4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中枢在第十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5 穴名解中即中间,枢即枢纽,此穴在第十椎下,相当于脊柱中部之枢纽处,故名中枢[1]。
中,指方位而言。枢,有枢要之义。本穴位在脊椎第10椎节下间,近于脊柱中部,为躯体转动之枢纽,故以为名。与脊中、悬枢名义略同,功用亦同。其或取脊中之“中”字及悬枢之“枢”字,而名之为中枢也。[2]
6 所属部位胸椎[3]
7 中枢穴的定位标准定位:中枢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下凹陷中[4]。
中枢穴位于背部,第十、十一胸椎棘突之间[5]。
中枢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伏卧取穴[1]。
中枢穴在督脉的位置
中枢穴在胸椎的位置
中枢穴在胸椎的位置
中枢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中枢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8 中枢穴的取法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中枢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伏卧取穴[1]。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再向下摸3个胸椎棘突,于下方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下推3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中枢穴[7]。
9 中枢穴穴位解剖中枢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十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9.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9.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8]。
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十肋间动脉后支[5]。
10 中枢穴的功效与作用中枢穴具有健脾利湿、清热止痛的功效。
中枢穴有强腰补肾、和胃止痛作用[1]。
中枢穴有健脾利湿、清热止痛之功[2]。
11 中枢穴主治病证中枢穴主要用于脊背、脾胃疾患等:如腰痛脊强,胃脘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黄疸,胃炎,肝炎,胆囊炎,视力减退,腹满,腰脊强痛,胃痛,不欲食,腹胀满,腰背疼痛,不能俯仰,发热恶寒,腰背痛,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等。
中枢穴主要用于脊背、脾胃疾患等:如腰痛脊强;胃脘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黄疸、胃炎、肝炎、胆囊炎及视力减退等[1]。
中枢穴主治黄疽、呕吐、腹满、腰脊强痛[8]。
中枢穴主治胃痛,呕吐,不欲食,腹胀满;黄疸;腰背疼痛,不能俯仰;发热恶寒[6]。
中枢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满,黄疸,腰背痛;以及肝炎,胆囊炎等[5]。
腰背疼痛,胃痛,呕吐,腹满,食欲不振,黄疸,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
12 刺灸法 12.1 刺法一般针尖斜向上斜刺0.5~1.0寸[1][5]。
向上微斜刺0.5~1寸[8]。
斜刺0.5~1寸[6],局部有酸胀感[6],深刺时有触电感向两下肢放散[6]。
注意:中枢穴不宜针刺过深,以防损伤脊髓[6]。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9]。
12.2 灸法可灸[1][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13 中枢穴的配伍中枢穴配脊中、悬枢、至阳、筋缩、足三里治消化系统疾患[1]。
中枢穴配脊中、命门治小儿腰以下软瘫[1]。
中枢配天突,有温阳行气,活血散瘀的作用,主治背与心相控而痛,胸闷气急。
中枢配脊中、命门,治下肢瘫痪[6]。
中枢配中脘、足三里,有理气和中,散寒止痛的作用。治腹满不欲食[6]、胸腹冷痛。
14 特效 ***常按揉中枢穴,可治腰背疼痛、呕吐、腹胀、胃痛、食欲不振等脾胃疾病[7]。
15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
《备急千金要方》:眼暗,灸大椎下,数节第十当脊中,安灸二百壮,惟多为佳,至验。
《类经图翼》:一传云此穴能退热进饮食,可灸三壮,常用常效,未见佝偻。
16 中枢穴研究进展 16.1 对食管壁的影响针刺中枢可使食管蠕动减弱,明显提高其黏膜皱襞的显影效果[6]。
耳前角下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志室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神关穴的定位 9 神关穴的取法 10 神关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神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神关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神关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神关穴研究进展 16.1 对肾功能的影响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关 1 拼音
shén guān
2 英文参考Zhìshì BL5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神关为经穴别名,即志室[1]。《针经摘英集》:“治忽然气滞腰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阳络神关穴,在背俞部,第十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即志室也。”
穴位 志室 汉语拼音 Zhishi 罗马拼音 Chihshih 美国英译名 Room of Determination 各国
代
号 中国 BL52 日本 52 法
国 莫兰特氏 V47 富耶氏 V47 德国 B47 英国 B47 美国 BI52
志室为经穴名(Zhìshì BL5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精宫。属足太阳膀胱经[2]。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2]。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阴痛,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肾盂肾炎,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膀胱炎,尿道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绞痛,消化不良等。
4 志室的别名精宫(《医学入门》),神关(《针经摘英集》),志舍(《神灸经纶》),志堂(《医学入门》),精舍[3]。
5 出处《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胁下满,少腹坚急,志室主之。
6 穴名解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2]。
志,指肾之精气。室,人物所居之处,亦充实之意。志室者,必须肾气充实,意志方能发挥。志者,意之所存(《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意有所存谓之志”),心之所之(《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藏也(《荀子·解蔽》:“志也者藏也”)。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释名·释宫室》)。志虽藏于肾(《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载:“意之所存谓之志……,肾藏精,精舍志”。)实成于心(《毛诗序》:“在心为志”),乃水之精、火之候(《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必须水火相济,神志乃成。此穴与肾俞平,肾属水,水之精为志,肾藏志,故以为名。[3]
7 所属部位腰部[4]
8 神关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志室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下,旁开3寸[5][6]。
志室穴位于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2]。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6]。
志室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肌肉)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 神关穴的取法俯卧位,平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志室穴位于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2]。
俯卧位,两髂嵴高点相平处正中再向上2个棘突,旁开3寸处取穴[7]。
10 神关穴穴位解剖志室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一、二、三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腰三角位于志室穴稍外侧,由背阔肌下缘、腹外斜肌后缘和髂嵴后部之间围成,其底为腹内斜肌。该三角为腹壁薄弱区,易发生腰疝。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竖脊肌→腰方肌[2]。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1、第2腰背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外侧支;并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通过[6]。
11 神关穴的功效与作用志室穴具有益肾固精,清热利湿,强壮腰膝的功效。
志室穴有补肾益精、利溲导湿的作用[2]。
肾藏志,志室穴在肾俞之旁,为肾气之所处,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故志室穴可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和男[9]。
志室位居于腰部,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其循行背腰部,腰为肾之府,故可治疗经脉病[9]。
志室穴有滋补肾阴、清利下焦湿热作用,主治遗精、记忆力减退等,针灸本穴有壮肾添髓之效[3]。
12 神关穴主治病证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阴痛,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肾盂肾炎,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膀胱炎,尿道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绞痛,消化不良等。
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等[2]。
志室穴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7]。
志室穴主治遗精、阳痿、阴痛、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8]。
志室穴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月经不调,以及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等[6]。
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等[2]。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精,阳痿,前列腺炎,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2.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3.其它:阴囊湿疹,肾绞痛,消化不良。
13 刺灸法 13.1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7]。
一般直刺或向椎体方向斜刺0.5~1.0寸[2]。
直刺0.5~1寸[6][8]。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可灸[7]。
注意:志室穴不能深刺,以免刺伤肾脏[7]。
13.2 灸法可灸[2][7][8]。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14 神关穴的配伍志室配肾俞、关元,有补肾益精,壮阳固涩的作用,主治阳痿,遗精。
志室配命门、委中,有强壮腰膝,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腰膝疼痛。
志室配肾俞、心俞、三阴交,治失眠[7]。
志室配肾俞、命门,治腰痛[7]。
志室配关元、肾俞、中极、足三里、三阴交,治遗精、阳痿[7]。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淋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饮食不消,肓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阴肿,阴痛,背痛,腰脊强直,俯仰不得,饮食不消,腹强直,梦遗失精,淋沥,吐逆,两胁急痛,霍乱。
16 神关穴研究进展 16.1 对肾功能的影响针刺志室能改变尿液成分和尿量,也可调节肾功能[9]。
橛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悬颅穴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耳前角下穴的定位 9 耳前角下穴的取法 10 耳前角下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耳前角下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耳前角下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耳前角下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耳前角下穴研究进展 16.1 治疗偏头痛 16.2 升高肌电 16.3 对中风偏瘫患者脑血流图的影响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耳前角下 1 拼音
ěr qián jiǎo xià
2 概述耳前角下为经穴别名,即悬颅。见《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
穴位 悬颅 汉语拼音 Xuanlu 罗马拼音 Hsuanlu 美国英译名 Skull in Suspension 各国
代
号 中国 GB5 日本 5 法
国 莫兰特氏 VB5 富耶氏 德国 G5 英国 G5 美国 GB5
悬颅为经穴名(Xuánlú CB5)[1]。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属足少阳胆经[1]。别名耳前角下(《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髓空(《经穴汇解》),髓孔(《针灸学》(南京)),髓中(《针灸学》(南京))。悬颅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1][2]。悬即悬挂,颅即头颅,此穴在颞颥部,如悬挂在头颅之两侧,故名悬颅[1]。悬颅穴主治头颞、口齿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偏头痛,面肿,目赤肿痛,现代又多用悬颅穴治疗血管性头痛,鼻炎,神经衰弱,鼻鼽衄,三叉神经痛,牙痛,结膜炎,角膜炎等。
3 悬颅穴的别名
耳前角下(《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髓空(《经穴汇解》),髓孔(《针灸学》(南京)),髓中(《针灸学》(南京))。
4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
5 穴名解悬即悬挂,颅即头颅,此穴在颞颥部,如悬挂在头颅之两侧,故名悬颅[1]。
悬,系也。《孟子·公孙丑》:“犹解倒悬也。”又有消停、杜绝、避免之义。颅,指头颅,《说文》:“头,颅也。”本穴在头之两侧颞颥动脉处,头维穴与曲鬓穴连线之中点,如悬于头颅,承颔厌之气下行,即犹头上经气悬行于颅侧也。沿皮刺之,可治悬晕。悬晕之悬,如物在悬空晃动,在人自觉两足无根,头晕如身悬也,故名悬颅。[3]
6 特异性悬颅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1][2]。
7 所属部位侧头[4]
8 耳前角下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悬颅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5]。
悬颅穴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中点处。正坐或侧伏取穴[1]。
悬颅穴位于鬓发中,当头维穴与曲鬓穴间沿鬓发弧形连线的中点(《针灸甲乙经》)[2]。
悬颅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悬颅穴在侧头的位置
悬颅穴在侧头的位置
悬颅穴在侧头的位置(肌肉)
悬颅穴在侧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9 耳前角下穴的取法正坐仰靠或侧伏,在头维与曲鬓之间,沿鬓发弧开连线之中点取穴。
悬颅穴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中点处。正坐或侧伏取穴[1]。
正坐侧伏或侧卧位,从头维沿鬓角至曲鬓作一弧线,于弧线之中点定悬颅,在头维与悬颅之间定颔厌[6]。
10 耳前角下穴穴位解剖悬颅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皮肤布有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顶支,颞肌受下颌神经的前干肌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1]。
皮肤→皮下组织→颞肌[7]。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上颌神经颧颞支、耳颞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下颌神经肌支分布[7]。
布有耳颞神经颞支和颞浅动、静脉顶支[2]。
11 耳前角下穴的功效与作用悬颅穴有清头目、通经络的作用[1]。
悬颅穴具有通络消肿,清热散风的功效。
针刺悬颅穴可解除头部诸疾,如头痛、面肿、目眩等证,系胆经、三焦经和胃经之会穴,有散风止痛之功[3]。
12 耳前角下穴主治病证悬颅穴主治头颞、口齿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偏头痛,面肿,目赤肿痛,现代又多用悬颅穴治疗血管性头痛,鼻炎,神经衰弱,鼻鼽衄,三叉神经痛,牙痛,结膜炎,角膜炎等。
悬颅穴主治头颞、口齿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等[1]。
悬颅穴主治头面五官病:偏头痛,面肿,目赤肿痛,齿痛,鼽衄[8]。
悬颅穴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齿痛[7]。
现代又多用悬颅穴治疗血管性头痛、鼻炎、神经衰弱等[1]。
悬颅穴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齿痛,面肿,鼻鼽衄等[2]。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
2.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鼻炎,结膜炎,角膜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1][2]。
向后平刺0.5~0.8寸[9][7],局部有酸胀感[9]。
13.2 灸法可灸[1][9][7]。
艾条灸5~10分钟[2]。
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耳前角下穴的配伍悬颅配风池、外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悬颅配风池、太阳、颔厌、外关,治偏头痛[9]。
悬颅配丝竹空、风池、太阳,治目外眦痛[9]。
悬颅配水沟,治面肿[9]。
悬颅配丝竹空、太阳、风池,有疏风明目的作用,主治目外眦痛。
悬颅配人中,有通经消肿的作用,主治面肿。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热病头痛,身重,悬颅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眦赤,身热,齿痛,面肤赤痛。
《类经图翼》:主治头痛齿痛,偏头痛引目,热病汗不出。
《针灸大成》:主头痛,牙齿痛,面肤赤肿,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眦赤,身热,鼻洞浊下不止,传为鼽,目昏懵瞑目。
16 耳前角下穴研究进展 16.1 治疗偏头痛主穴取患侧悬颅透率谷,配穴取风池、太冲、太阳、阿是穴、合谷和足三里。嘱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后,用3寸毫针从悬颅浅刺透向率谷,小幅度捻转,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感为宜,余穴按常规刺法,取得较强针感后,留针45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5例患者,经1~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100%。[8]
16.2 升高肌电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悬颅穴可使正常人肌电上升。从针后5分钟开始,持续35分钟。对脑血栓形成的患者针刺悬颅穴,也可使肌电幅度升高,一般5分钟即可表现出来。[3]
16.3 对中风偏瘫患者脑血流图的影响灵墟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骨骼名·橛骨 5 经穴别名·橛骨 5.1 长强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长强穴的定位 5.6 长强穴的取法 5.7 长强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长强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长强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长强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5.13 长强穴研究进展 5.13.1 对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5.13.2 对心脏的影响 5.13.3 用于针麻 5.13.4 治疗经闭 5.13.5 治疗婴幼儿腹泻 5.13.6 治疗肛裂 5.13.7 治疗痔疮 5.13.8 治疗癫痫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橛骨 1 拼音
jué gǔ
2 英文参考coccy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橛骨:1.骨骼名;2.经穴别名。
4 骨骼名·橛骨橛骨为骨骼名,即尾骶骨[1]。
橛骨即尾脊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王冰注:“尾穷骨谓之橛骨。”
尾骶骨为人体部位名。古称尻骨。即骶骨与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日八谬,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2]
5 经穴别名·橛骨橛骨为经穴别名,即长强穴[3]。出《针灸聚英》。
穴位 长强 汉语拼音 Changqiang 罗马拼音 Changchiang 美国英译名 Long Strong 各国
代
号 中国 GV1 日本 1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 富耶氏 IVG1 德国 LG1 英国 Gv1 美国 Go1
长强为经穴名(Chángqiáng GV1[4],DU1[5])。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备急千金要方》作长疆[6]。别名穷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气之阴郄(《针灸甲乙经》),胸之阴郄(《西方子明堂灸经》),气郄(《针灸大全》),尾骨(《千金翼方》),尾翠骨(《太平圣惠方》),尾闾(《古今医统大全》),骶上(《太平圣惠方》),骶端[7],骨骶(《类经图翼》),龟尾(《太平圣惠方》),龙虎(《经穴纂要》),尾蛆骨(《人镜经》),骶骨(《人镜经》),曹溪路(《卫生宝鉴》),三分闾(《卫生宝鉴》),河车路(《卫生宝鉴》),朝天岭(《经穴纂要》云出《卫生宝鉴》),上天梯(《卫生宝鉴》),尾骨下穴(《针灸穴名解[8]》),脊骶端(《针灸学》(南京))。属督脉[4]。长强是督脉的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之会[4]。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4]。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5.1 长强穴的别名穷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气之阴郄(《针灸甲乙经》),胸之阴郄(《西方子明堂灸经》),气郄(《针灸大全》),尾骨(《千金翼方》),尾翠骨(《太平圣惠方》),尾闾(《古今医统大全》),骶上(《太平圣惠方》),骶端[7],骨骶(《类经图翼》),龟尾(《太平圣惠方》),龙虎(《经穴纂要》),尾蛆骨(《人镜经》),骶骨(《人镜经》),曹溪路(《卫生宝鉴》),三分闾(《卫生宝鉴》),河车路(《卫生宝鉴》),朝天岭(《经穴纂要》云出《卫生宝鉴》),上天梯(《卫生宝鉴》),尾骨下穴(《针灸穴名解[8]》),脊骶端(《针灸学》(南京))。
5.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5.3 穴名解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4]。
长,与短对言,长大,旺盛。强,有强盛意。督脉为统督诸阳之经,自下而上,强劲端长,而长于阳,为全身之所寄托。长强为纯阳初始,又为督脉之络穴,其气强盛。杨上善曰:“督脉诸阳脉长,其气强盛,穴居其处,故曰长强也。”如长而不强,则困顿难支,长而过强,则脊强反折,二症皆可取用矣。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养生家调运任督,以意导气,起自尾闾,循脊骨,上百会,下龈交,衔接任脉,下颐循胸,至脐腹以抵会阴,复合于督脉。由本穴循背上行,即庄子所谓“缘督以为经”也。如此升降轮会,循环不息,无尽无休,故名长强。[8]
5.4 所属部位尾端[9]
5.5 长强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长强穴在尾骨下,当尾骨端与 *** 连线的中点处[10]。
长强穴位于尾骨尖端与 *** 连线之中点处,跪伏位取穴[6]。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 *** 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4]。
长强穴在督脉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肌肉)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骨骼)
5.6 长强穴的取法跪伏或胸膝位,于尾骨尖与 *** 连线之中点取穴。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 *** 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4]。
跪伏或胸膝位,在尾骨下端与 *** 之间的凹陷处取穴[11]。
5.7 长强穴穴位解剖长强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浅层主要布有尾神经的后支。深层有 *** 神经的分支,肛神经, *** 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肛动、静脉。
5.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4]。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 *** 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12]。
5.7.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肛神经皮支( *** 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 *** 内动脉分支)分布[12]。
布有尾骨神经后支, *** 神经;以及 *** 动、静脉分支[6]。
5.8 长强穴的功效与作用长强穴具有解痉止痛,调畅通淋的功效。
长强穴有通任督,调肠腑作用[4]。
长强穴为督脉首穴,督脉挟脊而行,为诸阳脉之长,“入属于脑”,故既可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前阴、肛肠及腰骶病,又能治疗神志病[13]。
长强穴有宁神镇痉,通便消痔之功。主治癫狂,痫疾,脊强反折,泄泻痢疾。人体气息之出入,血液之流行,饮食便溺之交替,凡诸新陈代谢,均在循环运行之中。无论寐寤,其运行变化均无休止,所谓营卫之行,无顷刻止者也。[8]
5.9 长强穴主治病证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4]。
长强穴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6]。
长强穴主治痔疾,脱肛,便血,泄泻,痢疾,便秘;癫痫,癔症,瘛疭;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腰痛,尾骶骨痛;呕血,遗精,阳痿,疝气[11]。
长强穴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12]。
长强穴主治痔疾,便血,洞泻,大小便难, *** 湿痒,尾骶骨疼痛 ,癫痫,癔病,腰神经痛。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12]。
先进针至皮下,再与骶骨平行斜向刺入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 *** 和尾骶部,有时针感沿督脉向上传至腰部[11][4][6]。
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1]。
注意:针刺长强时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12]。
5.10.2 灸法可灸[4]。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6]。
一般不灸[11][12]。
5.11 长强穴的配伍长强穴配承山灸有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治痔疾[4]、便结。治久痔[11]。
长强穴配百会、气海治脱肛[4]。
长强配百会,有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作用,主治脱肛,头昏。
长强穴配腰奇治癫痫[4]。
长强配小肠俞,有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作用。治大小便难[11]、淋症。
长强配身柱,有行气通督的作用。治小儿惊痫[11]。
长强配百会、脐中,治脱肛[11]。
长强配命门,治赤白痢[11]。
长强配大肠俞、承山、百会,治脱肛[11]。
5.12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针灸甲乙经》:痉反折,心痛,气短,尻濇,小便黄闭,长强主之。腰痛上寒,实则脊急强,长强主之。癫疾发如狂走者,面皮厚敦敦,不治,虚则头重,洞泄,淋癃,大小便难,腰尻重,难起居,长强主之。小儿惊痫,瘛疭脊强,互相引,长强主之。
《针灸大成》:主肠风下血,久痔瘘,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难,头重,洞泄,五淋,疳蚀下部,小儿囟陷,惊痫,瘛疭,呕血,惊恐失精,瞻视不正。
《针灸聚英》:足少阴、少阳结会,督脉别走任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入三分,抽针以太痛为度……灸然不及针。
《类经图翼》:一经验治少年注夏羸瘦,灸此最效。
《席弘赋》:大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
《玉龙歌》:九般痔疾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 *** 大痛穴为真。
5.13 长强穴研究进展 5.13.1 对肠蠕动的调整作用针刺家兔的“长强”,对原来结肠紧张度低下者大多可使之亢进,而对结肠紧张度增高者则可使之减弱[11]。
针刺家兔“长强”,能调整结肠运动,使实验性结肠低紧张度者内压升高,高紧张度者内压降低[4]。
5.13.2 对心脏的影响给狗以轻度的氟烷麻醉,然后针刺长强,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和每搏输出量,降低心率和动脉压,减低外周阻力[11]。
现代研究报道,针刺狗的长强穴,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出量和心搏出量,降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减低外周阻力[8]。
5.13.3 用于针麻据报道:长强、水分穴针麻用于多种妇产科手术,有效率高达97%[4]。
5.13.4 治疗经闭取长强,刺1寸,用强 *** ,泻法,留针20分钟,5分钟行针1次。
5.13.5 治疗婴幼儿腹泻取长强,刺5~8分,小幅度快速捻转2分钟左右出针,每日1次。
5.13.6 治疗肛裂长强穴埋肠线。
5.13.7 治疗痔疮长强配承山,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
5.13.8 治疗癫痫大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灵墟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灵墟穴的定位 9 灵墟穴的取法 10 灵墟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灵墟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灵墟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灵墟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灵墟 1 拼音
líng xū
2 英文参考Língxū KT24 [中国针灸学词典]
língx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2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2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灵墟 汉语拼音 Lingxu 罗马拼音 Linghsu 美国英译名 Ghost Night Fair 各
国
代
号 中国 KI24 日本 24 法
国 莫兰特氏 R24 富耶氏 德国 N24 英国 K24 美国 Ki24
灵墟为经穴名(Língxū KT24)[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1]。灵即神灵,墟即土堆,心主神灵,神灵指心,此穴内应心脏,外当肌肉隆起处,其形犹如土堆,故名灵墟[1]。灵墟穴主治胸肺等疾患:如胸胁支满,咳逆喘息,呕吐噎嗝,咳嗽,气喘,痰多,胸胁胀痛,呕吐,乳痈,胸闷,现代又多用灵墟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哮喘,嗅觉减退,鼻炎,乳腺炎,食欲不振等。
4 灵墟穴的别名灵墙(《备急千金要方》)。
5 出处《针灸甲乙经》:胸胁支满,痛引膺,不得息,闷乱烦满,不得饮食,灵墟主之。
6 穴名解灵即神灵,墟即土堆,心主神灵,神灵指心,此穴内应心脏,外当肌肉隆起处,其形犹如土堆,故名灵墟[1]。
灵,神之精明为灵。灵,星名,火星也,一名龙星,亦君火之义也。墟,大丘也,高起的土堆。虚又是中空与孔隙之象。又有居义。阳精为神, *** 为灵。心在脏属阴,在位属阳,故神与灵皆心之象也。穴与心神所居的玉堂穴平行,故名之为“灵”;居胸膺突起处,因名为“灵墟”。《道藏》所谓:“心即神灵之丘也,神藏其中”者也。与青灵可以互参,亦与神封、神藏义近。[2]
7 所属部位胸[3]
8 灵墟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灵墟穴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4]。
灵墟穴位于胸部,当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仰卧取穴[1]。
灵墟穴位于第三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寸处[5]。
灵墟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灵墟穴在胸部的位置
灵墟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
灵墟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
灵墟穴在胸部的位置
9 灵墟穴的取法仰卧位,在第三肋间隙中,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灵墟穴位于胸部,当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仰卧取穴[1]。
仰卧位,胸骨中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当第3肋间隙中取穴[6]。
快速取穴:仰卧,自 *** 垂直向上推1个肋间隙,该肋间隙中,由前正中线旁开3横指处即是灵墟穴[7]。
10 灵墟穴穴位解剖灵墟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膜、肋间内肌、胸内筋膜。有第三肋间动、静脉。分布著第三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为第三肋间神经。皮肤由第二、三、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在第三肋间隙深面,胸内筋膜后面有胸膜、肺、心脏及其外面的心包膜。心脏在该左侧间隙距胸前正中线为3~4厘米。胸廓内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在肋软骨及其之间的肋间结构的后方,和胸内筋膜、胸横肌前方下,降距胸骨两侧缘约1~2厘米处下行,并有同外静脉伴行。沿途分支至肋间隙,和胸主动脉的肋间后动脉相互吻合。膈神经位于动脉的后方下降,经肺根前面下降至膈肌、胸膜壁层、心包及膈下腹膜。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1]。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3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分支、胸廓内动脉穿支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分布[8]。
布有第三肋间前皮支,深层为第三肋间神经;并有第三肋间动、静脉通过[5]。
11 灵墟穴的功效与作用灵墟穴具有疏肝宽胸,肃降肺气的功效。
灵墟穴有开胸降逆、清热消肿的作用[1]。
灵墟穴所治症,略同于神封,使神有所归,而不外散也[2]。
12 灵墟穴主治病证灵墟穴主治胸肺等疾患:如胸胁支满,咳逆喘息,呕吐噎嗝,咳嗽,气喘,痰多,胸胁胀痛,呕吐,乳痈,胸闷,现代又多用灵墟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哮喘,嗅觉减退,鼻炎,乳腺炎,食欲不振等。
灵墟穴主治胸肺等疾患。如胸胁支满、咳逆喘息、呕吐噎嗝等[1]。
灵墟穴主治咳嗽、气喘、痰多、胸胁胀痛、呕吐、乳痈[8]。
灵墟穴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胸胁胀痛;呕吐;乳痈[6]。
现代又多用灵墟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1]。
灵墟穴主治咳嗽,气喘,呕吐,胸胁胀痛,乳痈;以及肋间神经痛等[5]。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嗅觉减退;
3. 其它:鼻炎,胸膜炎,乳腺炎,食欲不振。
13 刺灸法 13.1 刺法一般斜刺0.3~0.5寸[1]。
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5]。
斜刺或平刺0.5~0.8寸[8][6],局部酸胀[6]。
注意:灵墟穴不宜深刺,以免刺伤心、肺[6]。
13.2 灸法可灸[1][8][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 灵墟穴的配伍灵墟穴配肺俞、天突、丰隆,有宽胸利气,止咳祛痰的作用,主治咳嗽,咯痰,气喘。
灵墟穴配肩井、合谷,有清热化痰,活血散结的作用,主治乳腺炎,乳腺增生。
灵墟配太渊、中府、风门,治哮喘[6]。
灵墟配外关、中府、内关,治胸痛、胸闷[6]。
15 特效 ***治疗风寒咳嗽,常按揉灵墟穴,每次10~15分钟,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7]。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胸胁支满,痛引膺不得息,闷乱烦满不得饮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咳逆。
《循经考穴编》:胸膈满痛……痰涎壅塞,呕噎等证。
天井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大巨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大巨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大巨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主治病症 13 配伍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巨 1 拼音
dà jù
2 英文参考Dàjù ST27 [中国针灸学词典]
Super Grea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àj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2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2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大巨 汉语拼音 Daju 罗马拼音 Tachu 美国英译名 Super Great 各国
代
号 中国 ST27 日本 27 法
国 莫兰特氏 E27 富耶氏 E27 德国 M27 英国 S27 美国 St27
大巨为经穴名(Dàjù ST27)[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腋门、液门、掖门。属足阳明胃经。大为小之对,巨即巨大,穴在腹部最大隆起处,故名大巨[1]。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睾丸炎,阳萎,惊悸不眠,疝气,肾气冲心,阳痿,便秘,偏枯,四肢不用,惊悸不寐,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腹痛,腹泻,阑尾炎,肠炎,尿道炎,失眠等,是腹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4 大巨的别名液门(《医心方》),掖门(《外台秘要》),腋门(《针灸甲乙经》)。
5 出处《针灸甲乙经》:大巨,一名腋门,在长溪下二寸,足阳明脉气所发。
6 穴名解大为小之对,巨即巨大,穴在腹部最大隆起处,故名大巨[1]。
大,饱满充实之意。巨,同钜,富也。大巨者,像腹壁之丰满光泽,而内容又复钜富也。本穴适当腹部隆起最高大处,内应小肠及膀胱部位,其所包裹者至为丰富珍贵,有如巨大之仓库,小肠属手太阳经,膀胱属足太阳经,二经俱称巨阳。古太与大通,故本穴命名取“大巨”,以其功用在两太阳经也。其主治为小腹胀满及小便不利,故名为“大巨”。[2]
7 所属部位下腹[3]
8 大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大巨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4][5]。
大巨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仰卧取穴[1]。
大巨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处[6]。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6]。
大巨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大巨穴的位置
大巨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大巨穴的位置(肌肉)
大巨穴的位置(内脏)
9 取法仰卧位,在天枢下2寸,石门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大巨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仰卧取穴[1]。
仰卧位,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上2/5与下3/5交点,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7]。
快速取穴:仰卧,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下量3横指,再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8]。
10 穴位解剖大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分布著第十一肋间神经。皮肤由第10、11、12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可分为前层和后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前叶形成,后层由腹内斜肌后叶和腹横肌腱组成。在脐下4.5厘米处,后层的鞘转移至前层,以加强鞘的前壁,而该处以下的腹直肌鞘后层缺少,由于腱膜的中断,下缘形成一弓状游离缘,称半环线。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后面,仅为增厚的腹横筋膜(腹内筋膜的一部分)。穴位下相对应的器官是大网膜、小肠。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5]。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动脉和腹壁下动脉分布[5]。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并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通过,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6]。
11 大巨穴的功效与作用大巨有调肠胃,固肾气的作用。
大巨有理气益肾作用[1]。
大巨有理气和血作用,主治小腹胀满及小便不利[2]。
12 主治病症大巨穴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睾丸炎,阳萎,惊悸不眠,疝气,肾气冲心,阳痿,便秘,偏枯,四肢不用,惊悸不寐,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腹痛,腹泻,阑尾炎,肠炎,尿道炎,失眠等,是腹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大巨穴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惊悸不眠、疝气[5]。
大巨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胀满、肾气冲心、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便秘、偏枯、四肢不用、惊悸不寐等[1]。
现代又多用大巨治疗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等[1]。
大巨主治腹痛,腹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等[6]。
大巨穴主治遗精,,阳痿;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疝气[7]。
大巨是腹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肠炎,肠梗阻,便秘,腹痛;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遗精,阳萎,疝气;
其它:失眠。
13 配伍大巨配天枢、足三里,治肠梗阻[7]。
大巨配中极、膀胱俞,治膀胱炎、尿潴留[7]。
大巨配天枢、三阴交,治腹痛[7]。
大巨配关元、急脉,治遗精、[7]。
14 刺灸法 14.1 刺法直刺0.8~1.2寸[5]。
一般直刺0.5~1.O寸[1]。
直刺1~1.5寸[6],局部酸胀,针感向下放散[7]。
14.2 灸法艾炷灸5~7壮,温灸10~15分钟[1]。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特效 ***仰卧,用中间三个手指按揉大巨1~3分钟,可治疗遗精、、小便不利等男科疾病,可调理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疾病[8]。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偏枯,四肢不用,善惊。
《类经图翼》:烦渴,惊悸不眠。
《外台秘要》:主腹满痛,善烦,?疝,偏枯,四肢不用,善惊。
《针灸大成》:主小腹胀满,烦渴,小便难,?疝,偏枯,四肢不收,惊悸不眠卧。
《备急千金要方》:主疝偏枯。阴交、气海、大巨主惊不得卧。
17 研究进展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天井穴的定位 9 天井穴的取法 10 天井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天井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天井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天井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井 1 拼音
tiān jǐng
2 英文参考Tiānjǐng TE10 [中国针灸学词典]
Celestial Wel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iānjǐ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天井 汉语拼音 Tianjing 罗马拼音 Tienching 美国英译名 Celestial Wall 各国
代
号 中国 TE10 日本 10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0 富耶氏 TR10 德国 3E10 英国 T10 美国 TB10
天井为经穴名(Tiānjǐng TE10)[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1]。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合穴,五行属土[1][2]。天即天空,喻上为天,井即水井,此穴在上肢鹰嘴窝,其陷如井,故名天井[1]。天井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心胸疾患等:如偏头痛,目赤,耳聋,喉痹,咽痛,颊肿,胸痹心痛,胁痛,颈项及肩臂疼痛,颈淋巴结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癫狂,瘰疬,胸胁痛,癫痫,惊悸,瘛疭,郁证,头痛,耳鸣,目痛,颊肿痛,瘿气,胞肿瘾疹,疮肿,咳吐脓血,喉头痛,心痛,胸痛,胁肋,颈项,肩臂痛麻木,肘痛,落枕,肘,臂,肩,项,背部疼痛,皮肤瘙痒症,眼睑炎,扁桃腺炎,外眼角红肿,咽喉疼痛,中风,忧郁症,精神分裂症,支气管炎,颈项痛。
4 出处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
5 穴名解天即天空,喻上为天,井即水井,此穴在上肢鹰嘴窝,其陷如井,故名天井[1]。
天,指上肢。井,深凹有水之处。《释名·释宫室》:“井,清也,水之清洁者也。”言经气如井水之清净,而穴位亦有井之形象也。清阳实四肢,三焦主一身之阳,而上肢之经气亦如井水之清净也。手经各合穴只有此穴在肘关节之上际,边高中凹,为经气深集之所,居腰以上,为天位,有天井之象。有天雨沛然,灌溉全身之势,故名天井。[3]
6 特异性天井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五腧穴之合穴,五行属土。
7 所属部位肘部[4]
8 天井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天井穴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2]。
天井穴位于肘后区,肘尖(EXUEl)上1寸凹陷中[1]。
天井穴位于肘尖(尺骨鹰咀)上方1寸[5]。屈肘时呈凹陷处[5]。
天井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天井穴在肘部的位置
天井穴在肘部的位置
天井穴在肘部的位置(肌肉)
天井穴在肘部的位置(骨骼)
9 天井穴的取法以手插腰,于肘尖(尺骨鹰嘴)后上方1寸凹陷处取穴。
以手叉腰,于肘尖后上方1寸之(屈肘90°时,鹰嘴窝)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屈肘,肘尖直上1横指凹陷处即是天井穴[7]。
10 天井穴穴位解剖天井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有肘关节动、静脉网。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神经分布。肘后皮肤较厚,移动性很大。在皮肤深面,相当于鹰嘴窝的高度,有一粘液囊,称鹰嘴滑囊,该囊与关节腔不相通。深筋膜与骨膜紧密相连。肱三头肌腱抵止于鹰嘴,腱下有鹰嘴腱下囊。鹰嘴外侧有起始于外上髁的伸肌,内侧在内上髁与鹰嘴之间尺神经经过。在肘部可摸到肱骨内、外上髁和鹰嘴。当肘关节伸直时,这三个骨性标志位于一条横线上;如屈肘至90゜时,在者则成为尖朝下的等腰三角形。此三点的位置关系,有助于鉴别肘关节脱位和肱骨髁上骨折。针由皮肤、此下组织鹰嘴滑囊穿肘后深筋膜,入肱三头肌的肌腱,直抵肱骨后面下端的骨膜。肱三头肌由桡神经支配。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1]。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腱[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臂内侧皮神经和臂背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肘关节动脉网分布[8]。
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的肌支和肘关节动、静脉网[5]。
11 天井穴的功效与作用天井穴具有行气散结,安神通络的功效。
天井穴有清热散风,通经活络,宽胸理气作用[1]。
天井穴系三焦经之合穴,有清热化痰、疏经利节之功,能治五痫,风痹、耳聋及嗌颊肘臂诸肿[3]。
古法治瘰疬,有天井透肩贞之说,即沿皮向上刺也[3]。
若向腕部平刺进针,可促使发汗[3]。
12 天井穴主治病证天井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心胸疾患等:如偏头痛,目赤,耳聋,喉痹,咽痛,颊肿,胸痹心痛,胁痛,颈项及肩臂疼痛,颈淋巴结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癫狂,瘰疬,胸胁痛,癫痫,惊悸,瘛疭,郁证,头痛,耳鸣,目痛,颊肿痛,瘿气,胞肿瘾疹,疮肿,咳吐脓血,喉头痛,心痛,胸痛,胁肋,颈项,肩臂痛麻木,肘痛,落枕,肘,臂,肩,项,背部疼痛,皮肤瘙痒症,眼睑炎,扁桃腺炎,外眼角红肿,咽喉疼痛,中风,忧郁症,精神分裂症,支气管炎,颈项痛。
天井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心胸疾患等:如偏头痛、目赤、耳聋、喉痹、咽痛、颊肿、胸痹心痛、胁痛、颈项及肩臂疼痛、颈淋巴结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癫狂等。[1]。
天井穴主治偏头痛、耳聋、瘰疬、胸胁痛、癫痫[8]。
天井穴主治癫痫,惊悸,瘛疭,郁证;头痛,耳聋,耳鸣,目痛,颊肿痛;瘰疬,瘿气,胞肿瘾疹,荨麻疹,疮肿;咳吐脓血,喉头痛;心痛,胸痛;胁肋,颈项,肩臂痛麻木,肘痛,落枕[6]。
天井穴主治头痛,瘰疬,癫痫,肘、臂、肩、项、背部疼痛,疮肿,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5]。
五官科疾病:眼睑炎、扁桃腺炎、外眼角红肿、咽喉疼痛。
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忧郁症、精神分裂症。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颈淋巴结核。
心血管疾病:心痛、胸痛。
其他疾病:偏头痛、颈项痛、肘关节及上肢软组织损伤、落枕。
13 刺灸法 13.1 刺法直刺0.5~1寸[6][8][5][1],局部有酸胀感[6]。
古法治瘰疬,有天井透肩贞之说,即沿皮向上刺也[3]。
若向腕部平刺进针,可促使发汗[3]。
13.2 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 天井穴的配伍天井穴配曲池透臂臑、少海治颈淋巴结核[1]。
天井穴配肘髎、曲池、手三里治肘关节炎[1]。
天井穴配曲池、血海治荨麻疹[1]。
天井配外关、曲池,治臂痿不仁[6]。
天井配翳风、百劳,治瘰疬[6]。
天井配曲池、外关、阳溪、合谷,治手臂麻木[6]。
天井配曲池、少海,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肘痛。
天井配天突、水突,有散结通络的作用,主治瘿气。
天井配翳风、耳门,有清泻三焦热邪的作用,主治耳聋。
15 特效 ***用一手轻握另一手肘下,弯曲中指以指尖垂直向上 *** 天井穴,每天早晚各按1次,每次左右各1~3分钟,可治疗麦粒肿、淋巴结核[7]。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疟,食时发,心痛,悲伤不乐,天井主之。胸痹,心痛,肩肉麻木,天井主之。大风,默默不知所痛,嗜卧善惊,瘛疭,天井主之。肘痛引肩不可屈伸,振寒热,颈项肩背痛,臂痿痹不仁,天井主之。癫疾,吐舌,沫出,羊鸣戾颈,天井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肩痛,痿痹不仁,肩不可屈伸,肩肉麻木。天井、外关、曲池,主臂痿不仁。
《针灸大成》:心恍惚,天井、巨阙、心俞。
《类经图翼》:主治头颈肩臂痛,耳聋,目锐眦痛,颊肿,肘臂痛不得捉物。